藏品详情
叠水松风

叠水松风

编号: HJSS00023
作者: 黎雄才
类型: 书画类
材质: 纸本镜片
时期: 1986年
详情介绍


黎雄才《叠水松风》


尺寸:138cm×69cm

时期:1986年

款识:一九八六年三月于广州,雄才画。

钤印:黎印(白)、雄才(朱)

出版:一、《黎雄才作品精选集》P13,2002年1月天津杨柳青画社。二、《黎雄才作品欣赏》P58,2000年12月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

展览: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黎雄才作品欣赏”,2000年12月17日—12月21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三楼。


作品细描:

这幅《叠水松风》,数棵松树盘枝错节,舒展伟岸,或逸出峭石之间千姿百态,或立于悬崖之上坚挺不拔。画中浓墨散笔施松针,后用花青加墨,用皴擦表现出松枝层次关系,墨色浓重,笔法雄健,并以青绿山水衬之,挥写之间,气势清旷绝俗。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为黎雄才人生的晚年阶段,黎雄才先生进入创造的化境,落笔之际,笔墨恣意,其图式语言及表现手法更为成熟且趋于固定,于大量作品中常见近景或中景为苍松,一棵或数棵。远景多为流泉飞瀑、峰峦叠起、烟雾云霭,间作灵猿或幽禽点缀其间,动静并存,相映成趣。“五十年来写青松,笔端动处松生风”亦是世人对“黎家山水”“黎家松”的赞誉。



HJSS00023-叠水松风(纸本镜片)(黎雄才)2.jpg


作者简介:

黎雄才(1910—2001),广东肇庆人,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17岁加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1931年毕业于广州烈风美术学校。1932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画。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黎雄才山水画谱》《黎雄才佳作赏析集》等。


绘画技法:

黎雄才早期跟随高剑父学习,高剑父带他在大自然中写生,指导他临摹繁多的历代名画,意在巩固其传统笔墨的基础,其间,黎雄才经常到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学习素描、彩画,以熟谙技法,培养扎实的写生能力。从高剑父这里,他构筑起了“重传统、重写生且眼光开放的艺术理路”。有评论说“可以说,高剑父把革新中国画的毕生追求完全寄托于爱徒黎雄才身上”,在高剑父的培养下,黎雄才青年时期即锤炼出扎实的写实画法,这使得他笔下的景色,总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

1932年高剑父资助其东渡日本学画,新鲜环境的浸陶使得黎画中亦润染了西式与日式画艺风格。他将西方水彩技法、日本“朦胧体”画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为一体,于笔墨渲染之中表现景色的远近与空气层,作品以山林雨景为主,柔和空灵,追求幽静隐逸的意境。此时期的代表作品为《潇湘夜雨图》。在岭南画派“折衷中外”(“折衷中西,融会古今”是高剑父振兴民族文化的画学主张)的宗旨下,当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黎雄才往后的道路上,却未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与高剑父相比,黎雄才在笔墨语言上更擅于捕捉“风雨归途,竹岸泊舟”之写实与抒情的审美之境。

进入新中国时期的黎雄才正值中年,此时他更加重视写生、靠拢写实,并以传统的笔墨方式回归补益了自己的审美方向。为人赞誉的“黎家山水”,通常是指黎雄才先生笔下意境清华,特别是形象美,色彩美见胜的青绿山水。

黎雄才山水画的变革期在四十年代。四十年代的川渝、西北写生之行,使他的风格变得雄浑开阔。他开始转用强有力的笔法,以多变的笔墨增加作品的张力。五十年代,他的个人风格趋于成熟,《武汉防汛图》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黎雄才山水画的特征是以单纯的墨色制造多层面的山水绘画效果尤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雄劲。又善于以干擦法处理石青石绿的重色,并配合上飞白相间的互通互动画面效果,这种青绿山水是对传统水墨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也是“黎家山水”特征之一。黎雄才的山水画中的松、石、水别有特色,画松更为一绝,以焦墨绘针叶,给人刚劲繁茂之感,故曾得到“黎松才”之雅号。

步入晚年的黎雄才对“黎家山水”又有新的突破,“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须以墨为主”,他糅合粗笔深墨与青绿,在墨稿的基础上,再敷上石青和石绿,颜色混合相融,可以看出黎雄才已变化了对青绿的运用。

(注:日本“朦胧体”:其画法与中国画的晕染极为相似,即把纸面打湿,将加了白粉调合的颜色均匀地平涂于画面,然后进行统染,做出空灵、迷蒙的效果。可以说,它是中国画晕染技法的另一种变体,且更加强调整个画面的“朦胧”氛围,“朦胧”用中国画的技法效果来讲就是“氤氲”,“虚”才有空间。)


书法赏析:

黎雄才先生的绘画成就,人所共知。书法方面,他取得的成果同样突出,只不过他的“书名为画名所掩盖”。

黎雄才先生的书法造诣,首先表现在其对书法和绘画两者关系的深刻认识。他在私人笔记中,一再强调书法法则在绘画创作方面的作用。他强调,绘画应该向书法的执笔、运腕、以及各家法度、书法的表现精神等方面吸收精华。这是他对书法和绘画两者关系的理解。其次,黎雄才的画作往往配有一些较长的题字。这些题字,一方面可以帮助欣赏者理解画者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还配合画面的经营布白,使绘画、书法、文学在画卷中相互辉映,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意涵。在其书作中,无论是题款,还是独立作品,都可以看到较重的临摹古人的痕迹,他的楷书创作有钟繇那种散淡、闲雅的意趣,他写的长草则在厚重方面同时表现出灵动、自然的气息。在他后来的题画中,这种旨趣相对较少,但在他晚年的大字书法作品仍见痕迹,其晚年大字书法创作则往往跌宕奇崛,表现出雄强豪迈气势。此外,黎雄才的画作亦透露出其创作观,其画作中的笔墨和线条,透露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武汉防汛图.jpeg

黎雄才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卷(局部)》 纸本水墨设色 1956年

黎雄才 潇湘夜雨图.jpeg

黎雄才《潇湘夜雨图》 1932年


—————————————————

本藏品词条根据下列文献资料整合而成:

(1)百度百科-黎雄才

(2)粤韵流芳: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精品集[M]..岭南美术出版社.2017.8

(3)周善怡.黎雄才修学东瀛与日本“朦胧体”[J].美术界,2019(05):84-85.

(4)郑岗.起古寻新 参乎造化——对黎雄才绘画中写生意义的思考[J].书与画,2020(03):62-66+2.

(5)周善怡.黎雄才修学东瀛与日本“朦胧体”[J].美术界,2019(05):84-85.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