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观音瓶,金地上描绘花草、蝴蝶纹饰。颈部有两个开窗纹饰,一为花鸟,另一为人物。瓶身有六处开窗,分为三组,交替描绘花鸟与人物。
延伸阅读
观音瓶是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一种瓶式,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又称“观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康熙朝时景德镇烧制的瓶式较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口小腹大者称之为瓶,以五彩、青花制品较为多见。因“观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 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断。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人们所见的艺术作品中观音菩萨手上所持净瓶相似。民间传说,观音所持的净瓶实际上就是一个钧瓷瓶,是钧瓷艺人送给观音的,观音非常喜爱,后来就成为随身携带的一件宝物,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
(相关内容正在持续更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