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秀兰(1962-),1979年参加工作,在佛陶集团属下湾江艺术陶瓷厂从事陶瓷壁画的绘制及创作工作,1980年跟随霍秀银学习微雕创作,1987年学成,并担任湾江厂微雕项目创作组负责人,开办微雕学习班。1997年创办鸿之陶美术工艺厂至今,2001年开始把传统石湾微雕的盆景小品作品再次发扬光大,并把盆景小品发展成场景宏大、气势雄厚的大型微雕作品,为微雕艺术再做进一步的贡献。
延伸阅读
石湾陶艺历经千年的锤炼,发展成为了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数百年仍深受人们喜爱,个中原因,首先得益于石湾艺人们的锐意创新、主动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与进步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石湾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自古以来就经济发达,且毗邻重要的进出口港口广州,不仅交通运输方便,而且利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刺激石湾艺术陶瓷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石湾艺术陶瓷在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写实风格为主的基础上,融合了抽象艺术、中国画技法、雕塑技法、壁画和浮雕技法等元素,使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其艺术走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除传统题材得以恢复和发展外,当代有些陶艺家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微塑方面,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题材--以细小昆虫为主题的微型陶塑作品。
表现手法的兼容性
在中青年一代的石湾陶艺家中,除了勇于在题材上创新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包括塑造技法和材料上,也多有尝试,屡出佳品。在塑造技法上,除继续沿用传统的手法外,还融合了绘画、雕塑、壁画、浮雕等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语言,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传统的石湾公仔使用植物灰釉和矿物釉,呈色较暗。多用仿哥釉、仿钧窑变釉或仿钧红釉作人物的衣服。在此基础上,现代的石湾公仔人物衣服还增加了淡红、酱黄、淡黄、草绿、淡青等釉色。并且根据题材的需要,适当地引入了化学颜料,使釉面呈色更为亮丽。 从实用转向观赏
石湾陶艺中有一些在历史上是属于实用的品种,如花窗、影壁、花脊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导致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变化,从而使这些产品日益走向式微。其中的花脊在清末民初即已为了适应市场,从群塑转向单件塑品,并逐渐发展成为石湾公仔的主流品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使用量已极少的花窗、影壁等产品又重新有了一定的产量,而且在形式上为了适应收藏的需要而改成了较微型的作法。 不断开发新品种
石湾美术陶瓷厂经过反复研制和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仿砖雕陶艺作品,使这项几乎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又多了一条发展之路。砖雕是在烧好的青砖上进行雕刻的工艺,是清代珠江三角洲一带建筑上常见的装饰工艺。其题材与石湾陶塑大致相同,以花鸟、动物、戏剧故事等为主。青砖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且质地硬而脆,极容易出废品,因而制作成本较高。加上经历了民国期间建筑风格的变革,至“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浩劫,使这项工艺已几乎失传。近几年来虽有个别手工艺人恢复了这项工艺,但生产数量极为有限。而石湾陶艺仿砖雕作品改先烧后雕为先塑后烧,作品可大可小,大件的作品还可以分割成若干小件,待烧好后拼装合成,极为灵活方便。它的出现,以低成本、出品速度快、高产质优等优势,为砖雕这门工艺增添了异彩。
(相关内容正在持续更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