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之光(1930—2016 ),又名焘甫,广东揭西人。他擅国画,曾任广州画院副院长、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顾问等职。他所独创的没骨人体画,对推动中国美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版有《杨之光画集》、《杨之光四十年回顾展精选》、《杨之光女人体写生精选》等专著。
款识:暖冷暗明随我用,非驴非马不为奇,丹青自古无陈法,变幻之中方有诗,丁丑年画并诗于洛杉矶,之光。
钤印:杨之光(白)、借鉴古洋寻我法(白)、平生最忌食残羹(朱)
出版:《杨之光传世作品全集·卷二》P151,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版。
杨之光在当代的中国画坛,融汇中西的“没骨写意人物法”,堪称最杰出的艺术创新之一。他将明清绘画中古老的“没骨花卉法”,与西方素描的明暗造型、水彩画法的光影表现融为一体,成功创造出一种既有西画准确的解剖比例、坚实的体积感、流动的光影感,又有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韵味的“没骨写意人物法”。画家舍去传统中国画以墨笔线条的造型法,以下笔即有立体感觉、明暗对比、光影折射的没骨法,一笔“写”出少女那柔软的、光洁的人体,其肌肤充满弹性,体态轻盈而又骨力俱在。少女的人体造型健康纯洁、高贵典雅,正如著名的美学家迟轲教授赞扬的“是青春的赞歌,是生命之诗,是人类的花朵”。